有一种传承,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年南菁高中招录的新教师中有7名曾是南菁学子,截止目前,南菁教师中有51位曾是南菁学子,比例达到20%。是什么吸引一批批学子归来?或许这就是南菁情怀吧!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风采: 语文 徐天驰 南菁高中2020届毕业生 新加坡国立大学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他说: “我在南菁所受的教育始终保有一种超越应试束缚的理想主义色彩” “高中时那些稚拙而敏锐的感发与模糊而热忱的希冀不应被埋没” 我是南菁高中2020届毕业生,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完成了本科学业,现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文化与语言专业。现在想来,正是在南菁高中的三年时光决定了我未来人生道路的走向,因此,我总将南菁视作我另一种生命的起点。 在南菁三年,最让我难以忘怀且心存感激的,是在教育日趋功利化而逐渐模糊了其本质的今天,我在南菁所受的教育始终保有一种超越应试束缚的理想主义色彩,从而得以给予学生以人文精神最初的滋养。比如在高三鼓角催征的试卷纷飞之际,语文组仍坚持每周编写一份广博而深刻的课外阅读材料;教室阅读角书籍的含金量让我得以在高中时便与那些出没于高校教材中的名家巨作有过一面之缘。我至今仍在怀念那些忙里偷闲的翻看各路“闲书”的晚自习,那些无比新奇的阅读体验让我第一次窥得文字背后无限辽阔的万千气象。 随着时间和年岁的推移,这种追怀与感激在我心中逐渐转化为一种责任感,我越发觉得高中时那些稚拙而敏锐的感发与模糊而热忱的希冀不应被埋没。有幸重回南菁,对过去追怀成为了对未来的展望,我得以通过我的努力,让南菁成为另一些鲜活而美好的生命的另一种起点。 英语 范之菽 南菁高中2021届毕业生 华东师范大学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他说: “回到南菁,不只是一次身份的转变,更是情感的延续” “看见老师们的辛劳与坚持,更加笃定了‘回来’的方向” 大家好,我是范之菽,2021年毕业于南菁高中高三15班,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即将回到母校南菁任教。四年前从南菁出发,四年后再次回到南菁,不只是一次身份的转变,更是情感的延续。记忆中的南菁是漱兰池的澄净,是碑廊的庄严,是操场上追逐晚霞的背影,也是教室里奋笔疾书的身影。去年的三个月实习,让我从学生视角走进教师视角,看见老师们的辛劳与坚持,也更加笃定了“回来”的方向。我希望能在熟悉的讲台上,把当年收获的关怀与鼓励,传递给下一届又一届南菁学子。从南菁走来,回南菁而去,我将以教师的身份,再次书写与南菁的故事。 2019届毕业生 苏州大学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他说: “回到南菁,不只是一次身份的转变,更是情感的延续” “看见老师们的辛劳与坚持,更加笃定了‘回来’的方向”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4)班毕业生,现就读学校苏州大学,本科物理学(师范),硕士学科教学(物理)。曾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特等奖、“田家炳杯”全国学科教学(物理)专业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在南菁就读的三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南菁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锻炼机会、展示平台,让原本内向、内敛的我成长为一个有思想、会表达的个体,从而选择了“教师”这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我清楚地记得,高一的第一节物理课上,陈吕寿老师向我们许诺:“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学不好物理而不敢学理科”,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自身教学水平的高度自信,让我深受触动。此后,在陈老师极具设计感的课堂里,我也充分感受到了物理学科的强大魅力,从而选择了“物理学”作为专业学习方向。 记得我的班主任高海华老师,在高考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对我们说:“无论高考结果如何,永葆学习力将是你们最强的竞争力。”带着这句话走进大学,在苏大的六年,我不曾虚度,提升专业素养,扎实教学基本功,也是为了日后就业有更多选择的权力。但当真正面临选择时,回母校、回南菁却似乎成了我的执念。是因为曾经考前辅导时,徐建老师、曲宪春老师向我们传递的“南菁人独有的自信与自豪”,还是因为南菁给我留下的课本剧、微马、夜晚运动会开幕式等等精彩的回忆,抑或是回南菁实习时母校老师们的热情暖心、倾囊相授……说不清、道不明,均是我“还巢”的理由。